博亚体育扫过大部分高票回答,很抱歉,不少回答我难以赞同,这些答案写得很好,但结论把屎盆子扣在学生头上我不服——已经有人用这个噱头分享live了…将来宣传上若是出了偏差,谁来负责?这些所谓的“学生思维”中
全民通用,别说街头巷尾的普通老百姓,很多职场金领,企业高管都可能有类似的毛病;
年轻人缺乏职场经验,产生的错误思维,大学生会犯,职高毕业也会犯,第一次入城打工的农民工也会犯;
要么就是职场丛林化,用各种职场潜规则,巩固老一辈的地位,吓得年轻人不要不要的……雷同于咪蒙的“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
以职场丛林化为例,比方说:一个已经拿到2000多赞的一个回答是这样说的:
以我现在的公司为例,在每个新员工入职的时候,除了必需的培训之外,公司有一个特别的机制:新员工会收到一个表格,告诉他有一位老员工,会负责帮助ta在入职3个月内熟悉工作,熟悉同事,熟悉公司程序和系统。3个月后,新员工按照表格打勾——哪些老员工帮了哪些没帮——提交给HR。
员工最容易流失的时段无疑是刚刚入职的试用期内,人际关系的陌生感、离开过去舒适区面对新工作挑战的无力感,会让新人很自然产生退缩的想法。
以我自己为例,2012年加入美世时,我已经是一个有着7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即便如此,在我入职美世第一天上午怒收上百份邮件时我也反复问自己:TMD我跳对了吗?哪有入职第一天就收到上百份邮件的道理?我当时的领导专门安排一位同事陪着我,熟悉所有美世的系统;让所有团队轮流每天中午请我吃饭,熟悉同事;自己亲自上阵带着我过所有工作项目。实际上是她带着我熬过了那一段最抓狂的日子,而在同时,其实老东家欢迎我回去的声音一直都有。
即使过了最初的试用期,公司还有新老结对子的方式来帮助年轻人,结成对子后,新人在工作任务、职业发展以及职场人际关系上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向老人请教,老司机们的主要任务是,让新人成长,而且要快乐成长。
老人带新人,收益的难道只有新人?难道老同志们不受益?难道公司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这点看不透,怎么开公司/做领导?
美世并不是新人福利最好的公司,实际上我听过太多HR讲自己公司的福利,丝芙兰会把欧洲的彩妆大师请到公司里来给新人上课,也会把新人送去美国学习。迪卡侬把刚入职的高潜新人直接送到法国去接受半年的带薪培训。更有不少企业,更是花大价钱购买在线培训课程,让员工能够自主选择想学的内容。
所以,很多老板们/领导们舔着脸说,我是你老板/同事,我没义务教你……最后坑的其实是公司,尤其是公司HR,辛辛苦苦筛简历多少轮面试招来的新人,你老板怼人家小朋友,人怼走了活还在呢!HR还得再招新人,继续让你老板轮,隔几天你还把HR招来一顿训:公司为什么留不住人,我觉得是HR招聘选人上有问题……
我在哪儿看过一段话:如果一家公司,从上至下不犯错,这家公司离倒闭就不远了。
在靠谱的公司,我们会鼓励同事们冒一点合理的风险(take reasonable risk)去尝试新的方式新的做法,冒险当然会犯错了。如果公司的文化不允许员工犯错,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别说创新,连活都没人干,因为不干活就不会犯错啊。
如果新人犯错,是因为不懂,那错在领导。如何定义领导的成功,你带着整个团队成功,带着所有成员成长,那才是领导的成功。如果你只是自己的活干得好,顶多算一个出色的业务员,不是个好领导;
如果新人犯错,是因为不认真对待工作,那么找她进办公室,指出来。“你如果认真,这里绝不会出错。”“这里我教过你,你当时说懂了,那就不应该再犯错!”很多人认为声音大了,吼出来了,新人吓破胆了就记住了。这是没有好好接受过领导力(Leadership)课程的培训。恰恰是语速慢,废话少,核心内容简明直接的沟通方式,更容易让对方记住,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如果新人因为态度或者能力问题屡次犯错,微笑的找到Ta:对不起,我们愿意多支付一个月的薪水,但你和我们公司真的不带电。
对于老同事来说,很多时候教新人花掉的时间太长,还不如自己干。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公司用规章制度和文化来鼓励老同事带新人学习,从长远说来,一个新员工成熟后,能够分担老员工的工作压力。
在如今人才红利已经逐渐流失殆尽的今天,所有的企业,从BAT到初创公司,从国企到外企,想要在市场上干出一番成绩,都需要人才帮你实现。
培训新人,以老带新,是企业必须在内部鼓励的企业文化。指望新人,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以一己之力去学习去成长,对企业对新人都效率过低,如果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新人还能迅速成长,以这种新人的学习能力和悟性:ta也很可能意识到了一个事实——我去其他有人带我的地方,我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多说几个例子:@修宇亮提到的自我标签,开口就把自己的简历糊人一脸,大家看这位
比如:@秦小明提到的:范式思维。明明中老年人都有啊,天天掐着年轻人相亲结婚生孩子,不就是典型的范式思维嘛。
比方:@Lu Luo提到无意识的竞争思维,的确值得人思考,但这典型就是老一辈人的思维逻辑。相比之下8090后这方面的思维意识已经减轻很多了。
还有人说自我为中心,中这枪的就更多了,我这里不赞同的这个答案,不也是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新人想法的典型吗?
当面试官问「你有什么要问我的吗」时,应该问什么? - Sean Ye 的回答
如何评价应届生在面试中说的「虽然我没有经验,但是我非常愿意学习」这句话? - Sean Ye 的回答
怎样看待应届生喜欢辞职?这是 90 后所特有的吗? - Sean Ye 的回答
工作五年,给名企投简历却石沉大海,怎么办? - Sean Ye的文章 - 知乎专栏
在中国,英语流利能给个人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 - Sean Ye 的回答 - 知乎
特别容易感到羞愧,尤其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感到对不起别人。当然,这绝不是学生才有的思维,之所以答在这个题下,是因为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思维惯性是在学生时代养成的,它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羞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当我发现客体的我被他人注视,而主体的我又不愿意接受这个客体的我,觉得客体的我不够理想时,我就会感到羞愧,甚至这个“他人之眼”不需要真的在场,仅仅只是我在头脑里想象出一个“他人”,就能够令我感到羞愧。因此,羞愧是意识到自己没能达到理想自我所引发的负面情绪,但羞愧本身并不是一种纯粹坏的东西,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矫正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构建起一个自我同一的完整人格,但当这个理想自我并非是由一以贯之的“我”设立,而是外界强加灌输给我时,那么羞愧所带来的无助感、渺小感就会成为束缚自由心智的沉重枷锁。因为外界本身就是飘忽不定的,是一群偶然的、感性的意志的拼凑(哪怕数量很大)。因此,不能达到外界期望的理想自我所产生的羞愧,不仅无助于统一人格的建立,反而会让精神更加支离破碎。
在许多学生那里,尤其是最优秀的那一批学生,我们都能发现在光鲜的成绩背后博亚体育,往往隐藏着非常深的无助感以及对规则的盲从。人人都怀着恐惧和不安生活,外在的第一名并没有带给他们多少价值感,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安。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并不是由自己确立一个理想,然后带着一步步走向理想的惊奇去生活,而常常是一路疲于应付外界的考验,走一步看一步,只是恰好由于比较聪明没有掉队而已,但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自始至终都是很低的。因为对“理想自我”的定义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更重要的是,这个“理想自我”还经常飘忽不定,导致一个人几乎无法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不一致”并产生羞愧。马丁·塞利格曼在《习得性无助》中指出,当个体感到自己无法控制事件,且认为这种不可控性是个人原因造成时,个体会陷入无助和沮丧。当一个人缺乏解释资源和信息储备时,他非常容易对负面事件进行内归因(这是最简单的),结果要么是毫无理由地贬低自己(泛化的羞愧),要么陷入极端的自大和狂妄(一种对羞愧感的逃避)。那么,学校是通过哪些制度将这种泛化的羞愧感植入人的内心?我觉得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考虑。
福柯认为,通过对空间进行有计划的分割,可以使权力更加方便地对身体进行监视、改造,以服务于所规划的目标。中小学校园的教室往往沿着走廊一字排开,方便教师和巡视人员随时观察班内的纪律情况,部分学校连寝室门上也安了玻璃,且禁止学生阻挡。在教室内,高大的讲台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观察下面的一举一动,同时打断下面学生之间的联系。这些空间设计实际上使学生完全无法预测自己是否正在被监视,以及是否会被羞辱和惩罚,但又由于经常能觉察到自己想要开小差和不驯服的念头,因此出于恐惧,人自然会将外在的监视内化到心里,进行自我审查。久而久之,即使脱离了那个空间格局,只要人做出任何一点超越环境规范的事情并觉察到别人可能有一丝反感,就会唤起过去被羞辱的恐惧,并通过下意识地羞愧制止自己的行为。有人可能会说,只要考好成绩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但实际上没有几个学校会因为你成绩好就允许你违反纪律,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永远保持好的成绩,这种解决方法其实是将自己陷入到更大的不确定性中。
空间格局不仅体现在大的建筑布局,也体现在对微观的身体活动的控制,权力关系有如毛细管渗透在校园内的一切领域,且常常与直指人心的道德评判挂钩。诸如桌椅要摆整齐,书要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寝室要做到一二三条卫生标准等等,学校在解释这些规定时往往都带有一个道德的目的(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显然,没有做到这些规定的人不仅要接受明面的惩罚,还要接受群体对自己精神的窥探和监视——你是一个具有XX品质的人。在现实里,这些标准的执行是有非常大弹性的博亚体育,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当时的心情,因此,学生服从的不是清晰透彻理性的律法,而是大人和权威们任性的、偶然的意志,这种利用“威不可测”所带来的恐惧使人进步的做法,实际上抹杀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自由选择权,也使遵守规则沦为一种奴性的服从。许多人始终无法忍受别人不喜欢自己所带来的焦虑,要么去讨好对方,要么彻底否定贬低对方,此类极端化行为的原因,几乎都可以追溯到中学阶段缺乏平等的人际关系,缺乏用于解释人与人差异的心理资源上。
中小学作息时间表是一种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它为每一个学生的时间提供了毋庸置疑的意义,在规定的时间单位里,每个人必须按照要求完成相关内容,休息和放松的时间被视为服务于上课的附属品(在中小学,拖堂、挤占自习课、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的情况相当普遍),人们普遍认为,效率源于对时间进行更细密的划分。这也使得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很久,也特别难以忍受“荒废时间”,似乎“虚度时光”是特别严重的犯罪,而且在听到某个人高效完成了多少任务时,即使明知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做也会产生下意识的羞愧,所以人们痴迷于“一个月读20本书”、“3分钟了解XX”的神话,总要把每一分钟都纳入规划才能心安,以至于有人提出了“如果中国人人都不休息经济该多么发达”这样的蠢问题。然而当一个人越这样想时,他的拖延症反而会越强。因为那种从不拖延的“理想自我”本身就是虚假的,拖延的背后常常隐含着未能言说,渴望被发现的生命体验,人只有在无压力的自由时间里,才能让那些被阻断的体验浮现出来,从而更深的了解自己。因此,休息对人不仅是必要的博亚体育,而且是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只有在自由时间里才是在“活着”的。何况,当一个人敢于为自己活着时,他才能理解让别人也为自己而活是多么重要,这时候他也才能具备真正的社会责任感。
其实,我们反思羞愧,并非要去除羞愧这种情绪,更不是鼓励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而是要从现实里夺回自己的主权,把评判自己的权力交给自己:我只为自己羞愧,任何外人试图通过道德绑架、胁迫、恐惧的方式令我羞愧都是不合法的,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反对。只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边界,意识到脱离了独立自主而去谈决策是否明智本身就是荒谬的,他的内心才能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外界随意检查和翻阅的物品,才不会把本应当是别人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他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person。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官博发布清华学生的作息表,每天只睡5小时?这种作息方式是否在透支身体?
著名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的创始人Albert Ellis曾提出过“人们情绪上的困扰,其实是非理性的思维所造成”的这一观点。他认为,理性的信念(belief)会让人们对事件作出适当和适度的情绪反应,但非理性的某些信念则会引起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
Albert提出了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其中的两点可能与题目中所说的“学生思维”不谋而合,来一起看看~
顾名思义,这种思维模式往往让人把生活中稍微有挑战性或是我们忧虑的问题放大成“灾难”。而这种思维一般从“万一……怎么办”(what if)的问句开始——“万一期末考砸了怎么办?”,“万一四六级又没过怎么办?”,“万一答辩表现不好怎么办?”,“万一面试的时候答不出问题怎么办?”,“万一和我一起面试的都比我优秀怎么办?”……
时间再倒退一些,在我们还是青少年时可能更善于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比如,“万一Ta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交不到新朋友怎么办?”,“万一他们都不跟我玩怎么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万一……怎么办”的念头都是灾难性的。比如,在考试前你如果想到“万一考到我不会的X怎么办?”那你可能就会着重复习X,以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种可能性。而区分它是否是灾难性思维的其实是你对该问题的回答。“万一我面试失败了怎么办?”——“那我绝对受不了,我肯定完蛋了。”,“万一Ta拒绝我的表白了怎么办?”——“那太尴尬了,太羞耻了,我肯定难过得想死。” 感受到了吗?我们对“万一……怎么办”的回答决定了这种思维是否属于病态。Albert也把这种思维方式成为“把什么都恐怖化(awfulizing)”。
在学生时代,我们可能因为在学校和家庭的庇护之下,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与社会的接触有限,生活的圈子整体而言相对简单、单纯。也是因此,“学生思维”中比较明显的一点也许就是由于缺乏历练和经验,遇到一点事就感觉天要塌下来了,日子没法过了。
“我应该……”,“我必须……”,“我不得不……”,“我一定得……” 这些都是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比如,“我必须去X大学”,“Ta应该这样对我。,“我应该成为一名医生”,等等。
同样的,“我应该怎么样”这种想法本身没有太严重的问题,但当后面接的“目标”太不切实际,比如:“我应该变得和柯洁一样聪明”(咦?),或者将这个“目标”强行与很绝对化的结果绑定,比如:“我必须考到X大学,不然我就是个辣鸡、废物,以后一事无成。” 并且,有着这种近似病态的“我应该”思维者,即使达到了他们的标准,接下来等待着的一定又会是另一堆“我应该”、“我必须”。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那些标准是从哪儿来的。实际上,Albert指出,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停地被“应该化”轰炸,被灌输“你应该”的各种理念。最典型的是我们的父母、老师会不断告诉我们“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上一所好大学”,“你应该对你弟弟好一点”,“你应该穿裙子”,“你应为成为一个慷慨大方的人。” 这些可能本来的确是美好的目标,但问题却出在了传达方式上,使用了“你应该”,将这件事绝对化了。
还是学生的时候,这种“我一定得……否则就……”的思想可能更加频繁。原因可能一是从小到大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耳濡目染,二是在普遍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认识不足的学生时代,我们更加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非是即否的思维模式。
当然,上述两种会对我们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思维模式并不只存在于学生身上,只是或许在这个群体中有着更多、更明显的体现。BTW,你也有着这样的“学生思维”么?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早个几年给游戏公司刷海报的,自己办了个手游公司,现在都能时不时上财富杂志了,虽然还没混上封面,但跟几年前完全是两种人生;
前几年靠着在老家采矿发家的,最风光时家里一个车队,现在车子都拿出去抵账了;
早几年在某大公司混个总监VP的,后来公司走了下坡路,总监VP出来再难觅合适的位置,低等的职位又不愿意去,好不尴尬;
在那些总监VP手下干活的,当年被虐得生无可恋,不得已出走去当时还是小公司的B站,熟料B站气势如虹地发展。
大体处境静态:中考区分出省重点和普通中学,高考区分出C9,985,211,一二三本,大部分凡人只能在各自区域内蹦跶。
学生思维看到的是静止的游泳池,而社会是汪洋大海,有风平浪静,有暗流涌动,有。
毕竟我们在拿到毕业证的一霎那,就被一脚从校园踹向了职场,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在瞬间进行转变的。
但不一样的是,有些人在进入职场的头两年,就迅速进入了职场人的角色,习得了职场思维。
现象: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或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都容易在职场初期表现出“名校光环”的优越感,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学历普通的同事的时候,会出现如下口头禅:
原因: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单一的,成绩好学历高就代表着优秀。名校教育中,老师会跟你强调你的优越性;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也会在其他亲戚面前显示这份优越感。
真相:高学历只是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的门槛,只能证明你的记忆力还不错。工作中的底气不来自于你毕业于哪里,而来自于你在公司做成过什么事情。
当领导夸一个人:“这年轻人真不错,不愧是X大毕业的。”你千万别误解,他只是想告诉大家:“你看我们公司多厉害,吸引来这么多名校生。”
现象:别说职场新人,其实很多职场老人都对同事的工资有极大的窥探欲,想通过对比其他人的工资,来判断自己在公司的地位。
原因:校园中,我们习惯拿着成绩单来做比较,到了职场中,很自然的以为工资单就是成绩单,工资高的就是“三好学生”。
真相:一个人在公司的地位,既要看ta自上而下掌握的决策权、资源和收入,也要看ta自下而上建立的威信和话语权,你的地位并不仅仅由工资单上的数字决定。另外,千万记住,公开谈论工资是职场大忌。
现象:很多职场新人易对领导抱有极大的期待,认为领导有义务手把手教自己工作。
原因:校园中我们主要以“被动学习”为主,跟着老师上课的节奏来,没有学好时常会抱怨老师不会教,没有学过就考的题目我们会把它定义为“超纲”。
真相:过去是我们交学费给学校,学校提供服务,我们是消费者;现在是公司为我们能创造的价值付薪水,公司才是消费者。在职场中,老板不是老师,而是资源。不能被动等待老板手把手教,而是要学会定义问题、主动求助。
现象:很多职场新人在面对机会时,总觉得自己能力和经验不够,没有准备好,所以不敢争取。
原因:读书的时候,每当我们考试成绩不佳的时候,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老师家长,都会把原因归结为“考试之前没有好好准备。”
这句话不仅成为了我们面对失败最好的理由,也成为了我们避免失败最好的借口。
真相:在职场中,一个人是无法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的,每一次的能力提升都是通过搞定一件看似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中实现的。你会发现那些抓住机会的人,在每一次挑战自己中提升了能力;而那些打算准备好再上的人永远没有准备好。
现象:很多职场新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汇报工作被老板打断的情况,其中很多人还会抱怨:“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我觉得说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为什么要打断我呢?打断我说话就是不尊重我的人格,这是一家不关注员工感受的公司。”
原因:在学校中,我们反复被教育:“不管对方说的有没有道理,先听完,别打断,否则是非常不礼貌的。”
因此,很多人也把这个原则带到了工作中,认为不管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别人都不能打断我,要认真听我说完。
真相: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在校园中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但是职场中,浪费其他人的时间是不礼貌的,因为公司追求的是效率为先。
现象:很多职场新人在工作中都会展现自己工作的苦劳,反复强调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同时还会吐槽老板不会管理没有人性。
原因:在校园中,一个好学生的标准不仅仅是成绩好,还要学习态度好。因此,老师不仅会表扬成绩好的同学,也会表扬那些虽然成绩不够好,但是学习态度好的同学。
真相:职场拼的是功劳,而不是苦劳。对于公司来说,只有努力是不产生价值的,尤其是低效的努力。
想要让老板认可你的价值,先达成工作结果,再把工作过程总结成为可复制的方法论。你就是老板眼中的高价值员工。
因此,别把职场当作下一所大学,职场是一个全新的系统,这里的要素与关系,是你过去从来没有经验的。
只有这样,职场新人才不会总是说“和老板沟通心好累”,新晋管理者也不会再“带领下属心很累”。